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汉语汉字

简化汉字是不是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恢复繁体字,有没有道理

时间:2021-05-22 00:56:38来源:作者:点击数:

汉字在建国以后实行简化以来,整个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汉字简化,是对传统文化是一种破坏。于是他们大力呼吁汉字回到没有简化之前的繁体字,而又有一些人认为,简化汉字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程,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反而是传统文化的进步。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要对汉字进行简化?

事实上,之所以要对汉字进行简化,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

在近代史之前,人们根本就没有讨论过汉字简化的问题。

虽然那时候,汉字的书写工具主要是毛笔,毛笔写起来又慢又笨,但依然没有人讨论汉字简化的问题。

不过,在进入近代史以后,由于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文化的落后。而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显然就首当其冲地被认为应该负责任。

当时,有很多学者大力呼吁,应该改变汉字,把汉字“表意”的传统,改为表音文字,同时把文字符号化。表音化及符号化,是和西方文字的特点,汉字表音化及符号化,就是汉字与西方世界接轨的表现。当时的人认为,只有文字与西方接轨,文化才能和西方接轨,中华民族才能够振兴起来,发展起来。

这种思潮,得到了当时几乎所有文字学者的重视和肯定。他们积极呼吁政府进行文字改革。但是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政府的重心就是打仗,所以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来做这个事情。汉字改革的话,也只是在学术界层面上讨论,没有上升到政府层面去操作。

建国以后,当时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进行文化普及。而文化普及最起码的一件事情,就是进行扫盲,让更多的人能够认字,写字。但是如果汉字太复杂,老百姓认字识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只有把汉字简化,才能够尽快实现扫盲,尽快促成文化普及。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当时不继续按照民国时期那些学者们已经讨论过的方案,让汉字表音化、符号化呢?

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与魂,所以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不能够完全倒向西方,因而不能在文字上,进行符号化以及表音化。这种割裂传统的方式,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破坏。

所以,为了解决汉字太复杂,不利于扫盲的问题,又为了避免汉字走向西化,所以才进行了汉字简化的改革。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年进行汉字改革,推行简化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有很多人呼吁,让汉字回到繁体字,认为汉字简化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呢?

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也是我们的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的缘故。如果我们的国力不强盛,文化也就没有自信。没有文化自信,自然就会认为传统文化问题很大,当然就不可能有人想着要恢复繁体字了。

所以说,提倡恢复繁体字,是一种民族自信心得到提高的表现。

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现在推行繁体字,多多少少有点矫枉过正。事实上,繁体字确实最能代表汉字的本意。但是不管怎么说,汉字其实本身就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算是繁体字,它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了很多改变,已经有很多背离了当初造字的想法。别说后来的变化,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后来的三种(形声、假借、转注),也背离了最早的三种(象形、会意、指示)。由此可见,汉字的形成,就是一个发展过程。

后来,草书字体与楷书、行书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的简化字,很多其实就是参照草书来建字的。

总之,汉字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体上来,虽然简化字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汉字本身传统文化的东西。其功绩其实是不小的。同时,简化字我们已经用了几十年时间,可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如果我们现在又重新把它改成繁体字,这会给我们造成极大的困难。汉字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工具用得很顺手了,我们把它丢掉,换另一种工具来用,这又得有一个适应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文化损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资料:《汉字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