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明文化 > 医学卫生

中药如何赢得国际市场

时间:2020-08-10 09:59:01来源:作者:点击数:

在国际市场每年150亿美元的草药销售额中,中国草药的出口仅为6亿美元。我们以极低的价格出口原材料,国外却利用我们的原材料制成中成药品占据大部分国际市场,甚至返销到我们国内。国际中医药市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市场机遇,本是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医中药怎样才能赢得国际市场?

质控标准化须先行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要“对证明有效的植物药及其制剂制定标准和检验方法,制定药用植物制剂的国际性标准品和标准规格。”但目前,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仍缺少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因此经常受制于人。

曾有段时间,我们在中药的种植中使用农药,使药材农药残留量过高;我们对药材的生产管理也较为粗放,有的药材不到采收季节就提前采集,有的药材收集期较长,药效减轻,甚至变质。

从制药过程讲,“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的现象较普遍。比如:牛黄解毒丸中“牛黄”的选择就有天然牛黄、培植牛黄、人工合成牛黄三种,其胆黄素的含量分别为百分之三十五、百分之二十、千分之三左右,每公斤的市场价也分别在17万元、7万元、1万元左右,差距很大。又比如:中药白附子,有“关白附”和“禹白附”两种,炮制方法又多样。这种炮制工艺、辅料种类、用量的不统一,造成了中药质量的不统一。这样的药很难提出内含物稳定的有效指标,来适应国外提出的有效成份定性和定量标准检测。

令人高兴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正在做200多种药物的标准化工作,力求与国际接轨。

科研开发———沉重的话题

我国的中药产品只占国际市场4%的份额,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中药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96%的份额。殊不知,他们的产品与我们的传统的中医中药血脉相连。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处方被日、韩选用了219个,日、韩等国也分别出版了在中药理论基础上编写的《和汉药学》,《东医保健》等书籍。业内人士认为,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有效结合使他们反居其上。

我们的中药多以植物、动物、矿物的粉碎物为原料组配而成,体积大,服量多。比如,“水丸”的一次服量就为6克,疗效虽不差,但业内人士开玩笑说,攥在手里一大把,可以以药当饭了。而国外在进一步提取有效成份,缩小服量,提高疗效方面的科研工作比我们做得深入。他们的中成药每次服量几乎不超过3克,多数在0.5—1克,且疗效显著。日本75%的原料从中国进口,而它们研制的“救心丸”体积小,有效成份含量高,一年可创汇1亿多美元;韩国的“高丽参”人参质量与我们相差无几,但因其加工精细,年出口额也可达2亿美元左右。

另外,我们的科研经费及科研队伍的力量也远不能满足新药开发的需求。美国一年可开发5个新药,创汇十几亿,而我们目前从事新药开发研究的专职人员不足3000人,仅相当于美国默克药厂研究部的在编人员。

其实,为提高科研水平,国家早就设立了新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不仅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还采取专家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等全方位管理。但新药的开发研究仅靠国家扶持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让世界了解中药

英国曾检验我国出产的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等,认为汞、砷成份过多,有毒性,在报纸上大造舆论,影响很坏。这种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误解直接影响了出口。新加坡曾宣布黄连为毒药禁售,美国也决定禁止大黄作为药用成份。

而实际上,中药有些原料药虽有毒,却能在复方合煎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改变毒性,甚至产生新的药理作用。这些常识均需我们与进口国进行沟通。

另外,包装的粗糙也使外国人对中药无所适从。我们的包装材料差,极易导致中药的变质;文字说明也很简单,比如,“每服一丸”,怎么服?温开水送下,水温多少度?外国人认真,不像我们,差不多就行。加之对治疗范围的说明多用四、六字句,外文翻译不确切,常使外国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的产品在接受进口国审批时,常因说明内容不能完全体现药品的药理、毒理、安全指标而使说服力降低。

面对这种情况,有关人士认为:应往国外增派留学生,在国外联合办学,派有经验的中医到国外行医或创办杂志宣传我们的中药,加强与国外在标准化研究和有关政策法规方面的交流。

名牌、大集团为龙头

目前我国997家中成药厂的产品多面向国内,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技术附加值低,名牌少。而西欧人崇尚的是新型名牌产品。那么我们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名牌,增强创汇能力?

在这方面,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做出了表率。他们不仅牢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店训,使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年年都达100%,还将老字号的招牌打到国外,在伦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开设公司,或请中医大夫坐堂,以零售为主,兼营配方调剂;或以批发为主,兼营当地优势产品加工。宣传和销售一举两得。如今,同仁堂每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还通过了澳大利亚GMP国际认证,形成了10个科研机构,1300余名科技人员的检测网络。现在我们的中药出口多集中在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非洲的产品少得可怜。而且国内厂家还竞相压价,让外商坐收渔翁之利。与同仁堂相比,多数企业的不景气,正是由于国际竞争意识的缺乏。

据悉,为优化产业结构,争创国际名牌,有关部门已确立了中成药行业50强,集中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及中研国际医药公司也拟定了《雄风计划———推广中医药的全球战略》,力求使中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光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