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县各大姓氏家族来历《中篇》,看看你家族是从哪里迁过来的?
严廊陈氏
始祖为延海公,他原本居住在耒东平陵琉塘。经过十二代的传承,到了孟荣和孟华,他们迁居到了宜章县赤石乡严廊。严廊陈氏的族人后来分布在宜章的大竹株山背、拔贡门等处,以及桂东、汝城、资兴、广东等地区。至1948年,严廊陈氏在当地的人口共计2290人,宗祠最初建于年郎,后迁移到严廊。
堡城、石龟程氏
原籍是安徽歙县,明初时,程氏家族以茶陵卫百户的身份戍守宜章。安徽歙县程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有着丰富的家谱记录,其中包括了不同版本的程氏族谱,如《歙托山程氏族谱》、《长原程氏重修家谱》等,这些族谱详细记录了程氏家族的世系、先祖以及名人等信息。

岑水邓氏
始祖为瑞祯公,在明洪武年间从广州府迁移到湖南衡州府,随后又迁移到郴州南门燕子泉。瑞祯公的长子必达因武功被任命为韶州府副将,在明永乐年间奉旨剿梅辽山时阵亡。必达公的长子君用在宜章县白沙乡岑水开基,其族人后来分布在岑水村、温塘以及湘潭易家湾、蓝山毛俊排下、郴州寒溪等地。关于岑水邓氏家族的存谱情况,有记录的是《岑水邓姓氏族源流》一卷,由邓炳章编纂,成书于1948年,简述了始迁祖君用的情况。
洛阁邓氏
始迁祖为荣叟,元末明初时由江西广信府迁至郴州柏叶树下。后来,荣叟与其弟一同来到宜章章江北门,荣叟本人又迁至梅田鹿角山,最终定居在白沙乡洛阁。洛阁邓氏的后人广泛分布在宜章县城以及郴州、桂阳、嘉禾、蓝山等地,甚至远至四川地区。这一家族的迁徙和分布情况,详细记录在《湖南氏族源流》中。
宜章北门邓氏
始迁祖为权甫公,字继宥。在宋理宗时期,权甫公从徽州迁居至湖南宜章县城北门内,成为该地区邓姓家族的开基祖。其后人分布在广田岭南乡、郴县、蓝山县等地区。邓氏家族的宗祠位于县城北门内,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家族成员进行祭祀和团聚的重要场所。
宜章道士湾邓氏
始迁祖为扶验公,他原本的籍贯是江西万年县。在元朝末年,扶验公担任了广东平远知县的官职,随后转迁至湖南宜章的八里排道士湾。他的子孙后来选择在邑内城隍祠前定居。关于家族的族谱情况,有记录显示在1924年进行了续修工作。
宜章道士湾邓氏家族的成员分布在宜章县城及西乡各地,他们的始迁祖扶验公在元季官任广东平远知县后转迁至宜章,成为该地区邓姓家族的开基祖。
宜章城厢邓氏
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宁宗时期,始迁祖为邓氏族人,他们从徽州迁移至湖南宜章县城厢地区定居。这一家族的迁移和发展在湖南宜章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规模。关于宜章城厢邓氏的具体信息,可以查阅《湖南氏族源流》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邓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在当地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这些族谱和地方史料的研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宜章城厢邓氏家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宜章地区的社会贡献和文化影响。

宜章沙市左村邓氏
家族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当时他们自湖北荆州迁徙至此地。这一家族的迁徙历程体现了古代中国家族因战乱、政治变革等因素而进行的地理迁移,也反映了家族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与开拓。
宜章下楼邓氏
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后期,他们的祖先从湖北荆州迁移至此。具体信息可参考的资料包括《湖南氏族源流》等,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邓氏家族的迁徙历史和在当地的发展情况。
宜章塘尾邓氏
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至正年间,始迁祖为扶验公,他从连州水口迁移至此地。这一家族的迁移历程体现了古代中国家族因各种原因进行的地理迁移,也展示了家族对新环境的适应与开拓。
黄沙乡堡城杜氏
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元至正年间,始迁祖为均保公。均保公原本居住在湖南茶陵县,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连韶二郡侗瑶之乱,他奉调镇守宜章,从而在宜章县黄沙乡堡城开基立业。杜氏家族的成员后来分布在宁远、嘉禾、广东等地区。到了1948年,杜氏家族已经传至第21代,共有1158人。宗祠位于黄沙堡城。
宜章黄沙乡堡城杜氏家族始迁祖均保公,是因应明成化年间的侗瑶之乱,从茶陵县调任至宜章镇守,从而在黄沙乡堡城开基。杜氏家族的族人后来广泛分布于宁远、嘉禾、广东等地,形成了一个跨地区的宗族网络。至1948年,宜章黄沙乡堡城杜氏已传承21代,人口达到1158人,宗祠设立在黄沙堡城,成为族人的精神象征和联结点。

宜章黄沙乡堡城杜氏家族作为“宜章三堡”中的重要一员,在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宜章三堡”包括黄沙堡、栗源堡和笆篱堡,它们作为明代兵营遗址,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军事防御和社会秩序。这些堡城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族文化和社区结构。
高田范氏
家族在宋末自江苏吴县迁移至湖南宜章笆篱堡曹家山,之后又迁徙至高田。
花鼓岭高氏
家族始迁祖为具马公,元至顺时期担任茶陵太守,并在那时将家族的户籍定在宜章县城内。这一信息可以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中找到,具体记载为:“始迁祖具马公,元至顺时以茶陵太守著籍宜章县城内。”
大演谷氏
家族始迁祖为诚魁公,字道选。根据族谱记载,诚魁公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登进士第,随后被授予湖广汉阳府太守的职位,并曾再次迁职至广东潮州知府。在赴任途中,诚魁公不幸在途经湖南宜章时去世。他的儿子良凤公因此留在了当地,最初居住在邝家村,后来又迁移到了宜章赤石乡大演,从而开启了谷氏家族在大演的基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氏家族的成员逐渐扩散到了新田、资兴、永兴等地区。
此外,谷氏家族的迁徙和分布情况在不同地区有所记录。例如,在湖南宜章江厚谷氏的记录中,始迁祖为谷乔,他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最初从湖北汉口(猪屎巷)迁居至湘中,其后代又迁移到了桂阳郡,最终传至沾仁公,在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定居于宜章赤石乡江厚。这些记录共同描绘了谷氏家族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和扩散情况。
厚谷氏
家族始祖为乔公,原为东汉时期的人物。为了谋生的需要,乔公携家族从汉口诸师巷(猪屎巷)迁居至湘中芦蒲洞。其后裔后来又迁移到了桂阳郡新屋堡。传至沾仁公,在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次迁移,最终定居于宜章县赤石乡之江厚。随着时间的发展,厚谷氏的族人逐渐分布到了长沙、耒阳、桂阳、宁远、新田、资兴、郴县等地,甚至扩展到了广东乐昌、四川大竹等地区。至1948年,江厚谷氏已传至第29代,人口达到1287人。明成化21年(1485年)在江厚老屋场建立了宗祠,而族谱的编纂则始于明洪武31年(1398年)。
新村胡家胡氏
家族始祖为圣敬公,字东山。在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圣敬公带领家族从衡阳隆武乡迁至宜章县长宁乡十七都周家湾。随后,胡氏家族又经历了两次迁移,最终定居于宜章城南的新村胡家。经过数代的繁衍和发展,胡氏家族的成员逐渐分布到了广田、水上、莲塘、坦山、宁远等地。
广田洞邝氏
家族始迁祖为千禄公,原籍是江西庐江县。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千禄公因拔贡授宜章县教谕一职,从而在宜章县城西的广田洞开基立业。千禄公的后代中,五世孙忠肃公邝埜,字孟质,是永乐年间的进士,曾任兵部尚书,为家族增添了荣耀。
邝氏家族的成员主要分布在宝云山和广田洞地区。到了1948年,该家族已经传至第24代,人口达到了740人。家族的宗祠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位置在近城的得胜门。
长诵李氏
家族始祖为令夫公,字单如。根据族谱记载,令夫公在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江西吉水县出任广东连州府。到了熙宁九年(1076年),他奉命剿抚莽山,在成功凯旋的途中不幸遭遇舟覆身亡的事故。令夫公的子孙随后居住在莽山之下,一直传承至十四世孙余公,他再次迁移至宜章县黄沙乡的长诵(也称长冲)地区。

栗源李氏
家族始迁祖为宏远公,他原本居住在江西庐陵县的高坳头村。由于南宋时期辽金之乱的影响,宏远公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南迁至湖南,并最终在宜章县栗源乡北岸村开基立业。这次迁徙是家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栗源李氏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
黄溪李氏
家族始迁祖为统公,字光绪。在南宋末年,他从南京东门迁移至长沙,随后因避乱又奔赴宜章赤石古城,最终定居于黄溪。黄溪李氏家族的成员分布在郴县、桂东、慈利等地,形成了一定的地域分布格局。
到了1948年,黄溪李氏已经传承了28代,家族人口达到了4000人左右。家族的宗祠位于里田黄溪,作为族人的精神象征和联结点,宗祠在家族文化和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宜章大园李氏
始迁祖为伯渊公,原本居住在河南。在元朝时期,伯渊公迁移到湖南,并选择在宜章县黄沙乡大园村开基立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园李氏的族人逐渐扩散,主要分布在广东连县等地。到了1948年,这个家族已经传承了38代,共有1241人。家族的宗祠建立在大园村。
宜章桐木湾李氏
家族始祖为世忠公,字守敬。根据族谱记载,世忠公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茶陵茶乡关头奉调至郴阳镇西凤乡菊花庄。后来,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西莽山贼猖獗,他被转调至宜章,并敕镇笆篱堡,最终在笆篱乡桐木湾开基立业。世忠公生有二子,其中长子归居郴阳,次子则居住在桐木湾。至1948年,这个家族已经传承了25代,共有977人。宗祠位于桐木湾。
大地岭廖氏
家族始迁祖为继善公,号体仁,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在宋淳祐年间,继善公曾任府同服官职于山东莱州。后来因为胡兵内扰,他选择解组归田,最终改迁至楚地的宜章,并选择在城南的罗家观定居。
继善公的后裔,传至八世祖能守公时,又从罗家观迁居至城南三十余里的秀溪。能守公的儿子如贞和如贵继续迁徙,最终定居在距离秀溪二十里的大地岭。
龙村刘氏
家族始祖为振远公,字礼存,官名刘清。他原本世居在茶陵,明嘉靖年间,因担任总旗的职务,奉命来到宜章平抚莽山地区的苗徭族群。在完成使命后,振远公选择在宜章县的龙村刘家定居,从而成为该地区刘姓家族的开基祖。
宜章水尾刘氏
家族始祖为天龙公,元正统元年(1333年)由福建上杭县出任广东乳源知县。因世事变迁,天龙公迁徙至湖南,并在宜章县黄沙乡第一保水尾刘家开基立业。族人后来分布在宁远县笠头洞、台霄洞、潭源洞、连县、乳源以及四川等地。至1948年,宜章水尾刘氏已传承19代,男女丁口约2600多人。清乾隆25年(1760年),家族在水尾建立了宗祠。
车田刘氏
家族始迁祖为祠荣公,字继光。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军功,他从茶陵县迁移至宜章县,并在笆篱乡车田村开基立业。随着时间的流逝,车田刘氏的族人逐渐扩散至周边地区,包括后洞、廖家铺、糍粑岭、山门、太窝寮、道士岩、旗山下、十三户等地。
至1948年,车田刘氏已经传承了23代,男女丁口约有2000人。家族的宗祠建立在车田村,成为族人的精神象征和联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