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县百家姓排名(前102名),看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位?
湖南宜章县百家姓导读:
宜章县位于湖南南端,面积有211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约有64.25万人(2023年)。
唐代至清代,先后有多个姓氏家族移民境内。有自来江西、广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多个地区,以及湖南茶陵、市内各地。
宜章姓氏迁移影响较大的是明初时期,“江西填湖南”移民以及茶陵卫调来境内守堡的官军。
1982年,宜章县有255个姓氏。人口超过万人的姓氏有14个,人口在1千人以上的姓氏有47个,百人以上的姓氏有91个。
宜章人口较多的姓氏有李氏、黄氏、谭氏、邓氏、陈氏、萧氏、刘氏、欧阳氏、周氏、王氏、吴氏等多个姓氏。
历史上宜章姓氏移民人口
宜章早在百万年前,就有原始古人类活动了。考古人员在境内夏塘村发现有原始人化石。
此外,在新田村还出土了不少打制石器。研究表明,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存。
秦朝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派遣大量军人、罪犯、流民等,屯守五岭。
境内骑田岭就是五岭之一,宜章作为湘粤咽喉要道,这些屯民有部分人已迁居境内。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宜章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明隆庆年间,境内仅有8700多人。
据民国《宜章县志》记载,五代时期,境内就有李氏从洛阳迁居宜章。
宋代,又有邓氏从安徽迁来,蓝氏来自河南邓州,还有王氏、杨氏、谢氏、周氏、孙氏、廖氏、谢氏等多个姓氏家族迁居境内。
元朝,有邝氏(原籍安徽)、吴氏(原籍江苏)因官迁居境内,还有戴氏、罗氏、曾氏、刘氏、高氏、唐氏等多个姓氏家族迁居宜章。
明初,境内瑶民起义不断。明洪武二十九年后,明政府调茶陵卫官兵守三堡(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
很多屯堡的军人和家属,因世袭制守堡,遂定居境内。这些守堡人多来自茶陵。
仅黄沙堡,今还有蔡氏、萧氏、蒋氏、彭氏、宋氏、邬氏、黄氏等多个姓氏移民人的后裔。
明代,随着大量姓氏家族迁入,境内姓氏逐步增多。
明代境内有记载来源的部分姓氏12支中,大部分是从江西迁居,移民时间集中于明初。这跟“江西填湖广”移民基本吻合。
明代有朱氏、柳氏、丁氏、傅氏、程氏、包氏、蔡氏、宋氏、萧氏、徐氏、张氏、袁氏等数十个姓氏家族迁居境内。
清代,有曹氏、巫氏、吕氏、丁氏、叶氏、罗氏、雷氏、石氏、傅氏、赖氏等多个姓氏迁居。其中赖氏来自广东乳源县。
清嘉庆年间,境内人口上升为11万余人。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组织“清乡队”到处迫害群众,造成不少百姓死亡,大量外逃。仅1928年,有1000多人牺牲。
境内人口从19.4万人下降为19.2万人。往后境内自然灾害严重,疫病流行,也有不少人因此受灾死亡。
1939年,境内人口约有18.2万人。
解放后,人民生活医疗条件改善,人口自然增加率提升。
因行政区域变动、婚娶、工作、院校分配、参军转业等,境内都有人口流动。
1950年至1992年,境内净迁人口约有1.72万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宜章县常住人口约有56.8万人。
宜章民族人口
宜章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境内有汉族、瑶族、满族、侗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1990年,境内汉族人口约有50.4万人。各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
瑶族有4100多人。苗族有70多人。侗族有60多人。壮族、布依族均有31人等。
据2021年地方部门信息,宜章县少数民族人口有7250人。
宜章县百家姓出众人物
宜章县自古以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有13人考上进士,还出了80多个举人。
历史上有邝埜、邓中夏、李灿、杜唐卿、袁贤光、毛科文、王佑贵、周世均、曾志、高静山、张际春、陈东日、刘云、龚福全、刘真茂、萧新槐、杨光红等。
还有邓秀新、欧阳毅、杨书案、邓庠、李会阳、骆科、陈光、李常水、刘贤玉、胡少海、陈远辉、彭运修、黄子谅、彭儒、吴仲廉等多位人物。
附:宜章县百家姓排名(1982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