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名无字”?
时间:2018-05-18 22:16:31来源:作者:点击数: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这可以说是我们行走世间的一个代号。但是各位可能有所不知,我们现在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偏义复词,指的是姓名,而那个“字”则被我们弃之不用了。
诸葛亮,字孔明喜欢看古代历史剧的朋友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古代人一般有两个代号,一是名,二是字。据《颜氏家训》记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是为了明尊卑。古代的婴儿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而等到男子弱冠(二十岁)时则加上“字”。女子则是到了许嫁之时(一般是十五岁左右)加“字”,所以古代未婚女子要说自己单身,则一般用“待字闺中”来表示。那么“字”是如何来的呢?坦白讲,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都讲究一个礼仪。古代人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一般都不敢称呼先祖的“名”,所以就产生了“字”。说到底,字的产生是出于尊崇长辈显贵的伦理需要。而现在的我们“有名无字”也恰恰是因为传统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不过我们现在又发明了“这总那总”、“主席”、“首长”、“董事长”等词语来代替了。既然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指代他本人,那么名和字一般怎么使用呢?前文也说了,字是一种尊称。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很熟悉、交情很好的时候才能相互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一定要称对方的字,绝对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尤其是面对君主和自己父母长辈的时候,名是连提都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
孔子见老子在《史记》中,也出现了名和字的特殊使用。大家都知道,写史贵在实录,所以史学家对过世的人一般都会称呼其人名,但是对大德者例外。比如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的时候,全文只有一处出现了孔子的名的记载:“丘生而叔梁纥死。”前文也说了,古代人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只有名,没有字(“男子二十冠而字”),所以司马迁秉笔直书,在此处称呼孔子的名。但是在全文的其他地方,司马迁都用“仲尼”来代指孔子,以示尊重。最后再说一点,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们抛弃了“字”,只有自己的“名”与自己相伴一生。正如前文所讲,我们现在不讲究尊卑贵贱那一套了,所以“有名无字”也无可无不可了。不过在“名”之外有个“字”,其实感觉也蛮酷的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诸葛亮,字孔明喜欢看古代历史剧的朋友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古代人一般有两个代号,一是名,二是字。据《颜氏家训》记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是为了明尊卑。古代的婴儿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而等到男子弱冠(二十岁)时则加上“字”。女子则是到了许嫁之时(一般是十五岁左右)加“字”,所以古代未婚女子要说自己单身,则一般用“待字闺中”来表示。那么“字”是如何来的呢?坦白讲,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都讲究一个礼仪。古代人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一般都不敢称呼先祖的“名”,所以就产生了“字”。说到底,字的产生是出于尊崇长辈显贵的伦理需要。而现在的我们“有名无字”也恰恰是因为传统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不过我们现在又发明了“这总那总”、“主席”、“首长”、“董事长”等词语来代替了。既然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指代他本人,那么名和字一般怎么使用呢?前文也说了,字是一种尊称。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很熟悉、交情很好的时候才能相互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一定要称对方的字,绝对不能称呼对方的名。尤其是面对君主和自己父母长辈的时候,名是连提都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
孔子见老子在《史记》中,也出现了名和字的特殊使用。大家都知道,写史贵在实录,所以史学家对过世的人一般都会称呼其人名,但是对大德者例外。比如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的时候,全文只有一处出现了孔子的名的记载:“丘生而叔梁纥死。”前文也说了,古代人刚出生的时候一般都只有名,没有字(“男子二十冠而字”),所以司马迁秉笔直书,在此处称呼孔子的名。但是在全文的其他地方,司马迁都用“仲尼”来代指孔子,以示尊重。最后再说一点,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们抛弃了“字”,只有自己的“名”与自己相伴一生。正如前文所讲,我们现在不讲究尊卑贵贱那一套了,所以“有名无字”也无可无不可了。不过在“名”之外有个“字”,其实感觉也蛮酷的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